首页 >> 工信动态 >> 工信要闻
苗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发布时间:2016-09-14 11:03:00      来源: 字体: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一年,要充分认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9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苗圩在2016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做题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主题演讲时表示。本次论坛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承办。

  苗圩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创新,也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动选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大举措。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制造业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苗圩强调,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一是着力化解过剩产能。产能严重过剩是我国制造业“供给侧”最大的问题,也是造成供求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要加大政策力度,制定实施煤炭、钢铁等重点行业分业施策专项方案,引导过剩产能主动退出。加快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从制度层面确保产能过剩行业不再重复上新的建设项目和产能扩建项目。同时,还要辅以相关的兜底政策,妥善解决长期积累的债权债务、不良资产、职工安置、生活保障等突出问题,使过剩产能加快退出。二是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处置“僵尸企业”是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是绕不过去的坎,是必须要做的手术。处置“僵尸企业”要按照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要求,通过兼并重组、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破产清算等途径,平稳有序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

  第二,补齐创新能力、质量品牌和工业基础短板,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一是着力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重点是打造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改变当前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分散断裂、各自为政的状况,提高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的有效性。二是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加快国内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并轨,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及一批国内著名品牌,努力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和品牌美誉度。近期,国务院专门部署了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支持企业提升技术研发和创意设计能力,开展国际对标和产品品质对比,培育和宣传“中国品牌”,努力提升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和品牌认可度,以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三是夯实工业基础。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开展“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成体系地解决一批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的工程化和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四基”能力薄弱问题。

  第三,有效降低企业综合成本,释放微观主体发展活力。一是降低要素成本。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健全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机制。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众筹众包、金融租赁等新型融资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还要在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下工夫,降低我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二是降低交易成本。今年国务院再次取消、停征和整合一批政府性基金收费项目,同时正在研究进一步的降低税率措施,各地方政府也清理规范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税费方面负担将进一步减轻。三是降低制度性成本。围绕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优化监管服务流程,落实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减少检验、检测、认证等各类收费事项,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为企业降本增效扩大空间。

  第四,推进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化解供需结构错配矛盾。一是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从2015年开始,在财政部支持下,工信部启动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已有110个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入选。2017年将进一步扩大范围,在全国推广有效的经验和模式。二是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重点是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解决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生产系统与供应链系统、电子交易系统无缝对接,实现零库存、零浪费的精益生产和精准供给。三是支持大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双创”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建设互联网“双创”平台,汇集创新资源,利用创客空间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和网络协同制造,带动中小企业参与供应链协同创新,建立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生态。

  苗圩指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改革”,实质是通过改革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对制造业领域来讲,改革的重点:一要深化要素领域改革,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土地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以及煤电油运等要素市场的改革,减少政府对要素市场价格的干预,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调控作用,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制造业的积极性。

  二要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环节和关键一招。按照国务院部署,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注重上下联动,不断提高制度供给的质量和水平。特别要针对民间投资、非公经济、中小企业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着重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同时,要补齐事中事后监管的短板,扫盲区、消隐患,更加注重改进对企业的服务。

  三要统筹五大政策支柱,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今年以来,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地区、行业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不同行业、地区遇到的困难有共性的原因,也有个性的因素。这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因业施策、因地施策,特殊情况下还要因企施策,比如处置“僵尸企业”。按照国务院要求,近期我们连续出台了有色金属、建材、消费品等行业分类施策的意见,积极推进汽车等行业指导性文件的制定。下一步,将推动产业政策由选择性、倾斜式政策为主向普惠性、功能性政策转变,注重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环保、国土等政策的衔接配合,不断强化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

  “在供给侧发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需求端的引导,要注重通过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着力引导社会投资需求,以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引导社会投资向制造业的薄弱环节倾斜,补短板、增后劲。要着力开发居民消费新需求,培育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高端、绿色、健康的社会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倒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要着力拓展国际市场需求,创新产品、质量和服务,在巩固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新优势、开拓新空间。总之,要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端管理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更好地服务制造强国建设。”苗圩强调。

  苗圩指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企业、行业组织、科研院所、各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共同开创制造强国建设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王馨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