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环球财经大视野》关注到美国大选倒计时、日本制定宇宙资源开发战略、印度爆发史上最严重停电、日本提高工作年限等国际财经话题。国内方面则涉及近期中草药价格波动、蒙牛神话能否续写等舆论焦点。此外,节目还对“电子眼”承包利弊、国内慈善之路通向何方、气象信息商业化是否合理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美国大选中的经济议题
美国大选渐趋白热化,而影响此次大选的重要议题仍然是经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王文峰认为,虽然现任总统奥巴马执政的四年里,美国的经济形势并不好,但仍然有不少选民支持他,并认为经济下滑并非奥巴马政策失误造成的,而且长期结构性矛盾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对于奥巴马的竞选对手、共和党人罗姆尼,王文峰认为,面对美国现在的经济困境,他并没有提出特别令选民信服的解决办法,他的选民支持率在多数时候落后于奥巴马。因此,罗姆尼战胜奥巴马并最终当选总统的可能性并不大。
印度大规模停电
印度近日爆发的大规模停电引起全球关注。一个经济正在起飞的大国为何屡屡陷入停电困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印度问题专家楼春豪指出,印度停电问题的核心原因是供需矛盾。近年印度经济快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也相应上升,而供给却一直未能跟上,其原因在于印度政府管理水平低下以及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目前,印度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市场。楼春豪认为,印度的这次停电事故,对我国的电力设备生产商开拓印度市场是一个良好机遇。
日本向宇宙要资源
日本近期成立了“宇宙政策委员会”,准备把宇宙资源的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其真实目的何在?《航空知识》杂志社副社长俞敏指出,日本对宇宙资源的开发只是表象,真实目的在于争取“制空权”。对于时下各国都在热议的航天经济时代,俞敏认为现在还为时尚早,但航天技术给相关产业带来的改变却是很可观的。她以上世纪70年代美国阿罗波号登月为例,此项计划虽然耗资250亿美元,但后期所带来的直接利润却高达520亿美元,相关技术更是推动了工业,乃至世界信息化的发展。
日本拟提高工作年限
应对养老压力
日本众议院近日通过一项法律草案,拟将日本人的工作年限提高到65岁,以避免有不符合养老金领取条件的老人陷入无收入状态。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研究员陈虹认为,这一做法说明日本养老金的支付已经出现问题。日本生产性人口比例的下降使日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沉重负担,提高工作年限的措施实际上是要将一部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风险向个人转移。此外,日本政府还打算将国家公务员的退休金下调13%。陈虹认为,这一举措是为了改变日本的企业员工与国家公务员间由于制度差异造成的养老金差额过大的局面,也是整个日本财政制度改革与养老制度改革的一部分。陈虹指出,日本与中国在人口老龄化方面有着一些相同的问题,因此日本的养老制度改革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蒙牛能否续写神话
蒙牛最后一位元老级人物杨文俊近日退出公司核心管理层,中粮集团全面掌控蒙牛的时代来临。《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主编陈思廷表示,即使中粮集团全面介入,蒙牛在短期内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陈思廷指出,蒙牛在前期高速扩张的阶段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导致企业内部积累了诸如人员管理、质量控制等问题。尽管中粮集团在企业文化、管理体系方面,能不断对蒙牛进行修正,但由于后者规模过于庞大,要使其重新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中粮集团仍任重而道远。
“电子眼”承包引发反思
广东省一些城市利用社会资金建设“电子眼”项目引发广泛的社会争议。中华工商时报总编辑助理张立栋表示,此类做法其实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行为,即政府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来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同时达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能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目的。但由于相关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确实给不法之徒留下了可乘之机。张立栋强调,不能因为某些个别案例而全盘否定“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行为。他介绍,在国外以企业角色介入公共建设投资并不罕见,并且运营得相当不错。针对国内的情况,张立栋建议,政府市场化公共服务可以循序渐进,同时加强监管来完善此类制度。
慈善之路该如何前行
媒体近期连续报道新华都慈善基金会发起人陈发树“诈捐门”事件,国内慈善行业又一次面临质疑。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佑平表示,目前国内的慈善捐赠分口头承诺,以及双方事前达成协定两种模式,仅凭现有的证据很难简单判定陈发树的行为属于诈捐。而陈发树以股票资产捐赠基金会的行为究竟该如何看待?刘佑平表示,这种做法在国外很普遍,虽然存在股票贬值的风险,但相关资产的后续盈利却可以帮助慈善基金会摆脱募款的依赖。由于国内企业在捐赠股票的过程中需要缴纳不菲的税款,影响到企业对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刘佑平建议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完善相关政策。
气象信息商业化是否合理
北京“7·21暴雨”灾害,让人们看到了气象预报对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然而近期曝出的国内某些气象部门通过出售天气信息以谋取利益的新闻,又让社会对气象事业的公益属性产生怀疑。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表示,气象信息的商业化现象确实存在,但其责任却不能全部归咎于气象部门,因为每年给予气象部门的财政补贴并不能完全满足其部门运作的需求,尤其在设备及人力投入方面,气象部门的消耗较大。不过韩晓平坦言,国内气象服务的管理体制确实存在问题,与国外公益性气象信息和商业化气象信息提供部门的界限分明不同,我国在这一领域没有明确的部门分工。而恰恰是这方面的缺失,导致人们对于气象信息有偿服务的不理解。韩晓平认为,要想避免相关质疑,厘清气象信息的公益性和商业性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