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何种模式,引领通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通榆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围绕保护环境,和谐发展这一中心,提出建设“生态经济城市”规划目标,在全县发起以绿色发展模式打造美丽富庶通榆建设热潮。
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现实需求
通榆是多年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财政补贴县。摆脱贫困,富民强县,是36万鹤乡人民最为强烈的愿望和最为坚定的奋斗目标,而发展注重减排的低碳经济、重安全的绿色经济、注重利用的循环经济是通榆实现振兴的最佳必由之路;通榆县作为生态脆弱县份,长年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严重,甚至向海湿地都在过去多年间面临缺水干涸的危险,保持生态环境良好是必须履行的历史使命和政治任务,任重而道远。通榆发展生态经济既具有可行性,又存在必要性,是当务之急,更是全县人民的真实渴望与强烈愿望。
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总体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通榆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幸福家园为出发点,按照“生态经济景观”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做大做强绿色能源、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绿色生态旅游与书法文化、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深入实施生态、城乡、文化、社会、平安、党建六大建设工程,戮力同心,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打造美丽富庶通榆。
在这一总体思路下,明确“六个定位”:
功能定位:“基础在农业、重点在工业、根本在生态”。
县情定位: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份。
目标定位:建设“生态经济城市”。
产业定位:绿色能源产业、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绿色生态旅游与书法文化产业、传统与现代服务业。
项目定位:一是坚决放弃高污染和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带来高风险的项目;二是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开展补链式招商,实施重点项目建设。绿色能源产业项目。风电装备制造项目,由主机、叶片、塔筒等装备制造逐渐升级为整机生产项目,同时发展配套零部件生产项目和综合服务项目。全面实施风储送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在开发好已规划的230万千瓦风电场的同时,着眼于2016年以后的通榆风电产业发展,着眼于解决新的电力送出与消纳及新风场的规划核准。光伏发电项目,主要抓好与中节能、庆达等企业的合作项目。生物质能开发项目,主要是加快推进禾佳稻壳发电项目、“柳枝稷”能源草项目。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项目。种植加工业方面,在大豆、蓖麻、甜玉米、辣椒、棉花、葵花等产业化项目的基础上,加快建设马铃薯、绿豆、打瓜等深加工项目。同时,谋划林木深加工项目,打造“一棵树经济”。养殖加工业方面,在推进草原红牛、肉驴、肉羊的养殖与屠宰加工项目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有机鸡和向海大雁深加工项目。同时,谋划发展现代渔业项目。生态旅游与书法文化产业项目。谋划发展以向海为核心,以兴隆山黄榆林、包拉温都杏树林为依托的四季旅游项目,建设丹江湿地、向海生态植物园、向海温泉中心等景区景点项目。加快墨宝园二期工程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以墨宝园为龙头的文化产业链条。传统与现代服务业项目。主要是从服务于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建设的角度,抓好城市、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和要素市场建设项目。
理念定位:以“生态经济景观”三位一体的理念指导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生态理念:在自然生态上,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和生态系统平衡。在经济生态上:全部实现绿色的GDP,有效开发和利用得天独厚的绿色能源,推动经济更快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高度融合。在社会生态上,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际环境,营造和谐温暖、彼此关爱、诚信孝慈的社会大家庭氛围。
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基本任务
即六大建设工程,分别是以生态建设与保护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工程,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精细化管理为内容的城乡建设工程,以发展文化产业(包含旅游)和文化事业为重点的文化建设工程,以社会管理、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为内涵的社会建设工程,以大平安理念为指导的平安建设工程,以思想、组织、廉政、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建设工程。
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主导产业
绿色能源产业。风电产业。打造风力发电、装备制造、零部件配套生产、综合服务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条。风电场开发:截至目前,通榆县已实现并网发电的风电装机总容量为49.5万千瓦,风电场运营良好,发电量10亿度左右,实现税金4300万元左右。在建风电场:通榆230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总投资约为230亿元,该项目由中国风电、华能新能源等10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共同投资开发建设,项目建成并网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2.3亿元,年可实现税金3.96亿元。目前,中国风电等6家公司已经正式开工建设。风电送出线路建设。通榆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总投资10.6亿元,系通榆230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的配套工程,由瞻榆500千伏升压站和通榆至梨树500千伏输电线路两个子项目构成。预计建成后,将为通榆县增加230万千瓦的风电送出能力,有效破解通榆风电送出瓶颈。风电装备制造业。成功引进建设了东宝风电塔筒厂、三一风电产业园、华仪风机制造、双吉机舱罩、中能电力杆塔、徽商特种电缆生产等项目,并先后开工建设,投产见效。
谋划风电产业长远发展。一是谋划并着手启动新的风电送出工程项目,争取在3至5年内开工建设新的500千伏送出线路或特高压线路。二是谋划并着手启动风电本地消纳工作。进一步加大清洁能源消纳工作推进力度。三是谋划启动新的风电场规划、核准和开发工作,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使通榆总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
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种植业: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扩大棉花、花生、辣椒、葵花、高粱、甜玉米、杂交蓖麻、马铃薯等适应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坚决实施节水增粮工程,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实用技术,力争到2015年,膜下滴灌发展到150万亩。畜牧业。依托牧业小区建设,大力发展规模牧业、精品牧业、效益牧业。围绕肉牛、奶牛、肉羊、肉驴、生猪、有机鸡等品种,全力申报争取各类牧业发展项目,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力推动通榆中国草原红牛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建立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协会引领、农民主动参与的工作模式,建设基地,扩大规模,订单保障,精深加工,统一包装,走向市场,形成多元联动、分工协作、专业推进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
生态旅游与书法文化产业。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加强旅游景区景点项目建设,按照发展“四季旅游”的理念,全力打造“湿地、草原、风光、天然林、文化”五大特色旅游品牌。加强宣传促销,深化区域合作。巩固现有省内及东北三省客源市场,开拓南方客源市场,与查干湖、莫莫格、大青沟等周边知名景区开展良性互动,形成旅游专线,合力打造吉西蒙东200公里半径生态旅游黄金带。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全方位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吃,深入开展“名厨、名店、名菜、名宴”评比活动,打造独具通榆特色的地域饮食品牌。住,加强高端宾馆酒店、特色农家小院、城市综合娱乐体及高端生活配套项目建设,提高旅游综合接待服务能力。行,完善全县及景区景点道路建设,开展旅游专线客运服务,打造旅游通途。购,主打地域民俗特色风格,加大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力度。娱,不断完善和开发设计篝火晚会、蒙古包餐饮、民俗表演大舞台、草原骑射、仙鹤放飞、大雁放飞、水上垂钓、墨宝园现场书画创作等娱乐平台与项目。强化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和打击无证无照经营、价格欺诈、毁约失信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通榆旅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