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企联概况 企联动态 政策法规 国际视野 管理创新 培训认证 企联信息 雇主工作 企联会刊 会员单位 健康知识
当前位置: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
科学发展 攻坚克难 引领四平走向全面振兴
吉林省企业联合会 吉林省企业家协会 http://gxt.jl.gov.cn 日期: 2012-12-12 11:07:00 来源: 字体显示:

 

  近年来,四平在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方向和科学发展路径,采取了符合实际的措施,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本质上和面貌上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为四平在哈大经济大动脉上强势隆起奠定了基础、指引了方向。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得到了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百姓的一致认可。

  如今的四平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经进入发展的黄金期、总量再造的攻坚期、转型升级的提速期、城镇化的高潮期、文化事业的繁荣期、社会建设的转型期。探索四平辉煌成就的密钥是什么?他们有自己的回答:“战略集成”——体现科学发展的四平智慧。

  深入实施“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把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南接北融”战略,走错位发展道路,以“五城联创”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特色城市、打造特色文化,用科技兴市、质量兴市、人才兴市战略,助力四平抢占发展制高点,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全民行动”并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叠加推进,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齐头并进,项目、环境、要素“三大杠杆”共同撬动,经济总量、经济质量、人均占有量“三量”同步提升,努力实现在哈大经济大动脉上的新崛起。一条符合实际、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让四平越走越精彩。

  到2012年末,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完成1200亿元,是2007年的2.5倍,年均递增20.4%。预计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可分别完成96亿元、52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3.3倍、4.2倍,年均递增27.1%和33.2%。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从600元提高到1050元,增幅达7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6%。

  科学发展的道路成就了四平赶超隆起的绮丽梦想,真抓实干的工作绘就着四平全面振兴的华美篇章。

  转型升级 工业强势隆起

  四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通过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调整优化结构,力促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从粗放发展向注重效率、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

  2007年以来,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处于全省领先行列,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利润总量分别从5年前全省的第五位、第五位和第七位跃升至目前的第三位、第四位和第五位。今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发展到516户,比2007年增加164户;预计全市工业企业可实现产值1700亿元,是2007年的4.5倍,年均递增74%;可实现增加值500亿元,是2007年的3.8倍,年均递增76.5%;可实现利润50亿元,是2007年的4.6倍,年均递增74%。

  调整优化结构促进转型升级——

  四平坚持抓特色、抓品牌、抓比较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一烟二油三车四光伏”重大产业项目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壮大和延伸拓展产业发展领域和空间,形成产业发展格局上的支柱支撑和集聚效应。

  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34:35:31调整到2011年的25.8:39.9:34.3,工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脊梁。三大产业产值总和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企业规模实力得到提高,纳税5000万元以上企业6户。

  盘活有效存量推进嫁接改造——

  四平针对企业发展实际,采取引进增量、产权嫁接、改造创新、资金注入、强化管理等多种手段,千方百计抓盘活,引导支持企业将生产性资源提升扩能包装整理,集中优质资产、产品、项目进行嫁接改造,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升级,一批老企业焕发了青春。

  一汽四平专用汽车与法国飞马特合作建设轻量化专用汽车。奋进专用汽车由中航控股,利用中航雄厚的资金、高端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提升企业生产制造水平。一汽四平长江客车与厦门金龙合作,建设金龙客车北方生产基地。奇瑞重工落户四平,建设中国·四平奇瑞工业园项目。柳工正式进入四平建设中国北方预应力机具、锚具制造基地。

  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从2007年的21户减少到现在的14户。集体工业企业从2007年的18户减少到8户。

  凸显园区承载集群集聚发展——

  四平立足走特色路、打特色牌,依托产业基础、自然资源、区位交通等比较优势,围绕资源、产业、产品优势及重大项目,坚持扩容与提质、基础设施与功能开发相结合,把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园区建设成四平项目建设新的“洼地”。

  近年来,园区建设呈现出投资不断增加、集聚趋势增强、发展特色突出、产出效益提高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四平换热器特色工业园区、四平专用车产业园区、公主岭汽车零部件特色工业园区、公主岭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工业园区、梨树农畜产品加工特色工业园区、伊通鹿业特色工业园区、伊通汽车零部件特色工业园区、伊通满族服饰加工特色工业园区、四平生物制药特色工业园区和双辽玻璃建材特色工业园区等10个园区成为吉林省规划管理的园区。

  力促节能降耗发展绿色产业——

  四平把节能降耗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行节约和开发并举,采取改造存量、控制增量、淘汰关停、降低能耗,努力构建低耗能型的工业体系。

  改造重点耗能企业。吉林省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通过污水改造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年节水70万吨(2000吨/月);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通过节能改造,年节标煤6.6万吨。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由2007年的4.27吨标准煤下降至目前的1.07吨标准煤,下降幅度位居全省首位。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把发展换热器、开发利用风能、光伏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朝阳产业、新兴产业作为推进节能降耗的重点工程来抓,正在建设7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预期生产能力将达到200兆瓦,风电能力正向百万千瓦级迈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总投资2.7亿元,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2009年9月9日开工建设,全部达产后,全年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29.2万吨,是东北地区最先进的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厂。

  “三区一建”作示范 现代农业谱华章

  四平市坚持科学发展,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坚定不移地走具有四平特色的农区工业化道路,以科技为先导,以“三区一建”为抓手,即以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棚膜蔬菜园区、牧业养殖小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突破口,“三区”、“一建”,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四平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现代农业正步入发展快车道。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棚室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同步提升;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优势特色品牌不断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形成多业增收格局。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9000元,是2007年的2倍多。抓好“三区一建”就是抓住了农业农村工作的“牛鼻子”,四平用“三区一建”作示范,在建设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谱写华丽篇章。

  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

  四平市始终坚持把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作为推动全市粮食安全生产的关键举措,采用有计划、有标准、梯次推进的办法加快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逐渐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新路子,实现了全市粮食大面积的平衡增产增收。5年来,共投资430万元,累计建设粮食高产示范区234个,建设面积达200多万亩,总产值近480亿元,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粮食高产示范区整建制推进市,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实现大丰收,连续5年实现较快增长,2010年和2011年接连突破150亿斤和170亿斤大关。

  棚膜蔬菜园区——

  5年来,四平市共投入7.6亿元,新建棚膜蔬菜园区54个,现共有棚膜蔬菜园区69个,棚室生产面积达到11.3万亩,实现年产量14.8万吨。总产值实现9.19亿元,比2007年增加157%。

  棚膜蔬菜园区建设增加了百姓收入。每年,一栋投资4万元的温室大棚可以净收入2万元,且投入越高回报越大。同时,棚膜蔬菜产业利用自身优势,在快速崛起的同时又带动了以梨树县现代天丰为代表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等众多园艺特产业的快速发展,现全市园艺特产业总产值达到82亿元。

  牧业养殖小区——

  四平市转变牧业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政策拉动、典型带动、利益驱动和技术推动大力支持牧业小区建设,努力实现由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5年来,全市投入资金达63.5亿元,新建牧业小区1262个,现共有2214个,实现产值438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306%,牧业人均收入达到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40%。四平市各项牧业生产、经济指标均排在全省第2位,牧业经济产值和肉类总产量均占全省1/4以上。

  四平市的牧业小区做到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施工、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预计到2012年末,全市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数量将超过2300个,比2007年增加1730个以上。四平市现规模养殖户总数达到19.6万个,畜禽规模饲养量达到17515万头(只),标准化养殖量达到5736万头(只),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9.3%、78.6%和46.7%。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四平逐年加大环境整治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2012年,共修道路3627.8公里,修路边沟2964.5公里,新建村部442个,新建健身广场193个,新建桥涵968座,安装太阳能路灯2216盏,新建大型秸秆气化站9个,建大型沼气池66个。

  四平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不断深入,相继在118个示范村、1041个行政村深入实施以“五清、十建、两化”为主的综合环境整治。同时注重村风文明建设,现全市40%以上村环境整治效果明显,70%以上村达到整治标准。四平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产生典型带动效应,辐射范围越来越大。涌现出一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功模式。

  “四动”并举项目助推四平振兴

  近年来,四平的项目投资规模、质量和效益都在整体提升,实现了项目集群式发展,从“引资”到“选资”的完美转身,促使经济总量提速扩张,演绎了项目建设的“四平速度”,全面振兴的“四平模式”。5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78.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共建设3000万元以上项目2935个,竣工投产1450个。其中,建设亿元以上项目827个,建设10亿元以上项目56个。

  项目引进——

  四平围绕自有优势、特色产业、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税源经济、总部经济等方面谋划、引进项目。

  四平位于沈阳、长春两大经济圈的重叠地带,又是哈大经济大动脉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处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位置。重点承接装备制造、专用车、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项目,引进了公主岭年产20万套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装置、世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6万吨精密铸造与机加等项目。

  四平是农业大市也是资源大市,借助优势资源挖潜项目,扩大项目增量。四平玉米出口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中粮生化、黄龙集团、天成玉米等项目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和MI能源公司两大企业携手,将“黑色金子”变成伊通县域经济的硬支撑;双辽发电厂、吉林庆达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等“绿色能源项目”让能源产业迅速崛起。

  四平是东北地区运输半径最小的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东北亚物流港、大岭汽车物流园区、红酒交易集散中心、专用车交易中心等现代物流项目将为四平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技术改造是四平提升传统产业层次的最优手段,也是项目建设的主方向。吉林省九洲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两期技术改造,一期年产360万片LED-PSS基板项目,投资2.3亿元,达产后年产LED-PSS基板360万片。二期技改达产后,将成为中国生产LED—PSS产品最大的生产厂。

  科技成果转化是四平项目建设的新亮点,四平紧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产学研相结合。2008年至今,四平共有203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吉林省神韵电子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年产600万套高保真、低能耗超薄音响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于2011年被列入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加大税源型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度,提升四平的综合实力。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平卷烟厂30万箱易地技术改造项目,到“十二五”末期预计为四平每年新增财政收入30亿元。发展总部经济是四平打造税源型项目的另一个着眼点,现已发展奥德燃气、大唐发电等259户总部企业落户四平。

  项目集群——

  四平用园区承载项目,产生集群效应。在项目摆放上,“收拢五指“,形成“园中园”、“区中园”的模式,使园区真正成为项目的“孵化器”。

  “中国换热器城”的桂冠让四平的换热器产业走在了全国前列,国家级换热器检验检测中心也落户到四平。四平市巨元瀚洋板式换热器有限公司,业务辐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专用车产业是四平的传统产业,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具备完善的生产条件和较强的生产能力,整车生产每年可达到2.5万辆。奋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有半挂车、自卸车等5大系列80多个品种,已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外国工程技术维修服务公式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正式销售合同。

  四平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紧紧抓住一汽提产扩能的机遇,提高配套加工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全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已发展到194户,为一汽集团产品配套率达到20%。主要产品有200多个系列600多个品种。公主岭华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汽车内饰件优秀供应商。

  项目保障——

  四平坚持重大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重大项目审批“联办制”和“督办制”,加大了对新开工项目的督促、调度、检查力度。每年的“4·18”是四平的“项目节”,秋季“项目大检查”是“验收日”,保障项目建设落到实处。从招商到项目落地直至投产达效,四平的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到“一线”去,秉持“集成服务”、“现场办公”的理念,确保每个项目落地生根,一路向好。

  打造宜居城市 建设魅力四平

  在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生活愈加富足的今天,如何通过宜居城市建设,让百姓生活更加美好?四平市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宁静、亮化、洁净、畅通、生态和安全等“八大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全力打造宜居城,建设魅力四平上。5年来,四平建筑企业达252家,完成建筑总投资203.64亿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载能力——

  四平市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建改造主次干路98条,人行步道和巷路全部改造更新,实现硬面化。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增设环岛、返回式环岛,让百姓“走得顺畅、行得舒心”。实施零标高以下良心工程,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73公里。投入4000余万元,更新大公交车98辆,建设港湾式候车廊6座。

  为给百姓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四平市不断拉大城市框架,以高铁客运站为核心,打造集城市生态花园、生态绿地景观、商业金融、生活居住、文化会展、物流交通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东部生态新城。新城占地总面积5.21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投资24.39亿元。紫气大路、开运街建成通车,新建主次干道16条、5座桥梁及各种附属管线,基本形成功能比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网络。

  提升城市品位让百姓生活得更舒适——

  四平市让城市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洁净起来。5年来,共完成各类造林和封山育林68.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360余万株。建设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5个,面积5030公顷。城区人均公共绿化面积增长到11.2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亮化上更有特色,更换节能光源路灯7996盏;更新改造市区现有生活垃圾转运站33座,总投资5500万元。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800吨,总投资2.7亿元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产。四平市还获得全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一等奖。

  引入山水灵气,连通城市水系,实现“清水润城”。二龙湖二期引水工程已竣工通水,投资760万元的“两河四岸”亲水平台工程,为四平人民和外来游客观光赏景、休闲娱乐提供了新的场所。紫昕广场、西湖水上公园等6处提升四平城市品位的公园广场也全面竣工。四平战役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和朝鲜族艺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

  特色文化引领和煦春风催人奋进

  四平地处三省交界,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开放、多角度思维、发散式思维为内核的独特的发散外挣型地域文化。如何把人心聚拢,形成想事、干事、成事的和谐、凝聚文化?

  四平市“收拢五指”,以“攻坚克难,求富图强”的四平精神为核心,立足区域文化资源,突出特色引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塑造城市个性特色、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维护文化多样性、提高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特色文化凝聚力,形成洼地效应,使高端要素不断聚集,为四平发展聚集人气,让四平百姓更有“精气神”。

  1080处文化遗产挖掘文化建设新内涵——

  四平有6000多年的文化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文化遗产,造就了四平独具一格的文化气质和多姿多彩的文化底色。历时五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全市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80处。

  为传承和弘扬独特的文化遗产,挖掘特色文化新内涵,2011年,经过积极争取,叶赫满族生态博物馆建设在国家文物局立项。二龙湖古城、叶赫部城址等国保单位的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四平对全市铁路遗产进行保护利用。将铁路遗产园区打造成四平著名的文化街区,东北知名旅游目的地,成为吉林省保护利用铁路遗产的典范。同时,他们通过对重要历史建筑遗存进行抢救性维护和对建筑物周边环境的整治改造,发挥文物功能,赋予文化色彩,使每一处文化景观都充满故事色彩,使人们能够看到城市的童年和变迁,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和城市精神的断裂。

  “一主四辅”发展规划明确文化建设新目标——

  为促进四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2年1月5日,在四平市第六次党代会上,提出“五城联创”奋斗目标中将“特色文化城”建设作为内涵,力争利用5-10年时间,以挖掘研究、整理传承萨满文化遗产为主导,突出发展红色文化、创业文化、诗词文化和二人转文化,独具特色的“一主四辅”文化发展格局,把四平打造成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荟萃、文化实力雄厚的特色文化强市。

  萨满文化古老神秘。四平通过剔除摒弃愚昧、迷信的色彩,传承弘扬科学、艺术的内容,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新高度,创造艺术表现的新样式,积极拓展文化影响的新领域;红色文化深厚绵长。深入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对打造具有四平特色和广泛影响的红色文化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创业文化活力飞扬。四平将创业作为促进就业、促进消费、兴办实业的重要抓手,大力弘扬创业文化,积极宣传创业典型,营造强大的创业舆论氛围;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四平积极发展以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为代表的诗词文化,传承百年诗词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二人转文化历久弥新。四平作为二人转之乡,300年来,一代又一代二人转传人,创作传唱一部又一部经典曲目,为二人转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其发展空间非常辽阔。

  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2011年,由四平年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生产的原创大型三维动画片《七星传奇》,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首播,随后陆续在全国多家卫星频道播出。《七星传奇》的热播也揭开了四平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帷幕……

  过去四平的文化产业不仅规模档次不高,而且经济效益更不明显,产值占GDP的比重偏低。五年来,四平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亮点,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他们通过整合域内文化元素,加强对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的规划,形成文化产业的聚集效应,扶持以红色旅游为主的红色文化产业、以满族文化为主的民俗文化产业、以二人转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产业、以动漫产业基地和出版产业园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做大做强。同时,进一步引导文化消费,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物流、工业、建筑、商贸等行业融合,提高城市经济的文化附加值。目前,全市各类有规模、有潜力的文化经营单位已发展到340多家。

  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四平

  如何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和谐发展,推动各项事业迈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如何维护社会稳定,为百姓打造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多年来,四平市打破了自上而下“命令——服从”式的管理方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用多元服务回应多元诉求,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

  加强基层建设激发管理活力——

  四平市将基层建设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常抓不懈。

  社区行动计划——2010年10月,四平市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总要求,全面实施“社区行动计划”。建立起专项资金制度,把每年新增财力的1‰用于社区建设,大幅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并以年均20%递增。开展领导对接包保,三年来,全市各级包保领导为社区协调各类资金1832万元,解决实际困难1170件。市、区包保部门投入416万元,建成85个一站式办公大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3197万元,帮扶贫困户2538户。

  “十星级”社区、村创建——2012年7月12日,四平市召开了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会,会议提出以构建“安居乐业美好家园”为主题,开展“十星级”社区、村创建活动,将其作为提高基层组织服务百姓、化解矛盾的重要载体。通过紧张的筹备动员和组织实施,“十星级”创建工作已经进入到初评上报阶段,四平市综治委将根据各地上报情况组织综合考核验收,对评选结果进行公示,并召开表彰大会进行表奖、授牌。

  强化治安管控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治安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如何做到让百姓安心?五年来,四平市着力打造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积极预防和应对各类治安事件,为百姓吃上一颗“定心丸”。

  加强治安防控。四平市在全省率先开展街面巡逻防控网、城乡社区村庄防控网、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技术视屏防控网、虚拟社会防控网“六张网”建设,基本形成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同时,新增50台夜巡警务车,成立夜间“流动警务室”;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四平市建立全面覆盖的平安建设网络,努力实现全市社会稳定、和谐有序、治安良好、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加强情报信息工作。深入探索建立“五侦一体”的合成侦查机制,构建在信息化条件下打击犯罪的新局面。

  创新工作机制实现规范管理——

  社会管理要想“管得到、管得住、管得好”,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用活过去的老办法,尝试更多的新路子,真正实现规范化、常态化、系统化管理。五年来,四平在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上涌现出大批新的模式和突出的典型,带动了全市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向纵深推进。

  网格化管理——为了尽可能地覆盖基层社会管理中的“盲区”和“真空”,四平市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一个“社区——网格——楼栋——人”的四级管理体系。

  信息化管控——四平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重点人群、社会治安等重点部位和领域全面引进信息技术,将信息化管控重点放在加强技术视频防控网建设和虚拟社会防控网建设。拟建800个高清公共点和120个交通智能卡口,现已全部纳入全市数字化城市改造和建设的总体规划。

  源头化治理——为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四平市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工作机制,将人民调解作为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的突破口,确保矛盾源头控制、纠纷基层化解、问题一线解决。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人民调解组织1513个,人民调解员11656人。公主岭市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刘家馆子镇人民司法联调中心、双辽检察服务站等机构的建立,进一步拓宽了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创新政府管理 更好服务人民

  为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四平市始终围绕建设“四型”政府下功夫,着力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创新政府管理观念建设创新经济型政府——

  创新政府管理观念是创新政府管理的重要前提。四平市坚持建设创新经济型政府,不断熟悉市场经济规律与相关规则,结合四平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做到“懂经济、会算账、抓项目”,营造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着力建设一支懂经济、会落实、能干事、守护公共利益的公务员队伍。在工作中,鼓励创新、善待挫折、激励成功、宽容失败,营造干事创业、勇于创新的浓厚工作氛围。

  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建设优质服务型政府——

  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是创新政府管理的基础。5年来,四平市政府坚持建设优质服务型政府,做到“讲服务,有诚信,见百姓”,努力使四平成为环境优、成本低、回报高的北方创业城市。

  用硬措施来整治软环境。五年来,四平经济发展软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实现了“创优升位”目标,由全省末位跃升至前列;四平政府依据精简、统一与高效的原则,调整清理机构编制,取消162个自定编制,清理退出事业单位28家,收回事业编制2469名,核销1131名;不断创新服务方式,通过政务大厅、市长公开电话、政府网站及信访接待等服务平台,答民疑,解民忧。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建设规范效能型政府——

  创新政府的管理方式是创新政府管理的手段。四平市坚持建设规范效能型政府,在政府管理中“重管理、说行话、盯结果”,形成了“千军万马一条心、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工作氛围。

  四平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实现“一站式”办理。提高业务素质,改善工作作风。落实强化绩效考核机制,注重效果,鼓励先进,施压落后。整合网络技术与公共服务方式,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方便了公众,提高了公共管理的效率。

  创新政府法制体系建设法治廉洁型政府——

  创新政府法制体系是创新政府管理的保障。四平市不断推动法治廉洁型政府建设,做到“用公权,守规矩,晒阳光”,全市法治环境得到稳步提升。

  四平市通过健全行政法规体系,开展依法行政宣传活动,树立了廉洁、透明的法制政府形象。通过开展“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建立政府向市委汇报工作制度,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52件、政协委员提案932件,办复率100%。

  民生实事铸丰碑

  近年来,四平市坚持发展与惠民并重,把民生工程记在心里,抓在手上,落实到一项项具体工作中,确保发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全市人民。一个个民生工程的“接力”,书写出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城乡居民收入五年翻番——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津补贴连年增加,由2007年的人均每年7704元增加到人均每年21432元,比2007年增长了178.19%,总体标准达到全省上游水平。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从600元提高到1050元,增幅达7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6%。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

  5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33.3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累计16.3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累计3.05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坚持创业带就业。下发创业促就业措施29条,举办创业培训班120期,培训后创业成功率达到了40%以上;小额担保贷款累计发放2.37亿元,扶持2万人自谋职业或创业,直接带动4.5万人实现了就业;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到387.6万人次,劳务性收入超过280亿元;开发公益性岗位10899个;坚持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零就业家庭就业率达到100%;累计审核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近2亿元。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覆盖——

  全市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分别从24.7万人、61.6万人、11.5万人、12万人,增长到今年的52.96万人、135.53万人、26.28万人和25.01万人,增幅分别达到114%、120%、128%、108%。全市所有地区均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为全省首批实现全覆盖的市州之一。预计到年末,城居保、新农保参保人数将分别达到3.3万、100万人,参保率均达到98%以上。

  保障房建设不断推进——

  全市5年共建成廉租住房53.88万平方米,11875套。共完成棚户区改造337.5万平方米,建设61416套房屋。市区铺供热管网89.63公里,新增供热面积456万平方米,“暖房子工程”投资3.24亿,改造撤并小锅炉84座,改造更新陈旧管网145公里,实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节能改造180万平方米,同步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整治90万平方米。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立师德、铸师魂、强师能、正师风,做人民满意教师”,即“四师一满意”主题教育和践行优化教育环境五项承诺活动。实施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2009年以来,累计招聘特岗教师1875人。开展“校企合作”、“前校后厂”等办学改革模式的研讨和磋商,先后与烟台南山学院、年年国际动画学校等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

  实施校安工程,累计完成67.34万平方米校舍维修改造任务,全市D级危房全部拆除,破损校舍全部得到维修加固。实施校车“五统一”管理,配备标准校车454辆。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城市低保标准由143元提高到275元,低保补助水平由每月85元提高到245元,分别提高了92.3%和188.2%;农村低保标准由693元提高到1647元,低保补助水平由每年360元提高到1262元,分别提高了137.7%和250.1%。

  医疗救助水平大幅度提升——

  发放医疗救助金4278万元,救助特困家庭大病患者9.2万人次;下拨救灾资金2236万元,保障了16万灾民的基本生活;投入资金4100万元,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1634户农村困难户泥草房改造任务;募集慈善资金168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2.7万人次;从2009年起实行殡葬减免政策,累计为1480个城乡困难家庭减免基本丧葬费44万元。

  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化——

  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全市新农合参保190万人,参合率达到98.9%;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平均销售价格下降近30%;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组织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城镇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分别达到68.82%和74.14%;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开展“百姓健康大行动”。采取政府投入、社会赞助和医疗机构奉献的方式,为全市城乡340万居民开展心电、超声、胸透等10项基本健康体检。

  体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体育设施日益完善。每年全市各级体育组织开展活动40多项100多次。连续多年举办的“社区体育大赛”,已成为四平市的品牌赛事。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为城区绝大多数社区、农村50%的乡镇和30%的行政村配备了室内外健身器材。城区内76个社区已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健身器材的全覆盖。

  四平已连续3年成功举办大型元宵灯会,连续3年成功举办“叶赫风情”大型文艺演出,2011年、2012年分别承办了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和全国公路自行车冠军赛。2011年,由上万名学生参演的万人花棒舞表演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版权©所有 2010-2011 吉林省企业联合会 吉林省企业家协会
电话:0431-82781373 传真:0431-82781373
地址:长春市建设大厦2506号 邮编130051
备案号:吉ICP备FEP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