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管理创新 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
4月2日,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深入推进管理创新,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就企业如何通过创新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问题进行经验交流和研讨。同时发布219项“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其中一等成果31项,二等成果188项。我省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半导体企业以三项结构调整为主导的战略实施》和中国石油吉林销售分公司的《石油销售企业“点环境”管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得二等奖。吉林省企联、企协常务副会长姜国钧、延边州企联会长金硕仁、省企联常务副秘书长张微及获奖企业代表参加此次大会。
会议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主持。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钱航发布第二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出席会议并作主旨讲话。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公司、腾讯公司从协同创新、品牌建设、管理创新等方面做了经验分享。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主任邵宁作主旨报告。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在讲话中指出:去年以来,我国发展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广大企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迎难而上,扎实工作,企业管理创新取得了新成绩,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扎实推进管理创新,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努力开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主任邵宁在总结讲话中指出:2019年中国企业要做的就是依托不断改善的企业外部环境,扎扎实实做好自身的经营和管理,迎难而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履行好一个经济发展主体对国家应尽的责任。要抢抓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机遇,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推进物联网运用,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智能化管控、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借力金融资本,助推实业稳步发展、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深化国际化经营与风险防范、履行企业公民责任,与利益相关方共享共赢。面对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国企业界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获 奖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努力实现自身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大会还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管理创新——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把握‘一带一路’机遇 深化国际化经营与风险防范”、“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构建数据驱动型管理新模式”、“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五个主题开展了专题论坛和圆桌会议。
2019年是中国企联成立40周年。4月3日,庆祝中国企联成立40周年座谈会在中国企联召开。中国企联会长王忠禹主持座谈会并讲话,中国企联创始会长,现年104岁的袁宝华为中国企联发来视频祝贺。来自相关部委的领导、企业家、行业协会代表、中国企联及各地企联代表齐聚一堂,总结中国企联成立40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展望未来企联工作发展愿景。吉林省企联常务副会长姜国钧、延边州企联会长金硕仁出席座谈会。
来源:会员部
深入推进管理创新 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2019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 王忠禹
(2019年4月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向荣获第二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
化创新成果的企业和创造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去年以来,我国发展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广大企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迎难而上,扎实工作,企业管理创新取得了新成绩,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对2019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企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深入推进管理创新,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会议主题,我谈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科技和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没有国际一流的管理水平,就不可能造就世界一流产业和企业。一项管理突破要比技术和产品创新更能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不但能够为单一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使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能推动产业乃至国家竞争力提升。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竞争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拥有一批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优势企业。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以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适应了机器化大生产对生产组织方式和操作人员的新要求,显著提高了工厂生产效率,使英国率先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面对经济萧条、激烈竞争的压力,美国工商界把注意力转移到管理创新兴起了长达40多年的“管理运动”。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公司制、系统工程、运筹学、流水线生产方式、事业部制等现代管理的诞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涌现出了一批改变世界的大企业,大大加快了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进程。“二战”后,日本的生产效率只有美国的1/8,因而被认为至少要50年才能重建。在这样的危机感和急迫感中,日本采取了“引进技术与引进管理并重”的方针,创造了丰田精益生产方式和日本式管理,
到70年代末期便成为排名世界第二的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方面引进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中国企业联合会的前身中国企业管理协会是在1979年成立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我国企业管理进步。今天我们发布的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也是从1990年开始组织 审定的,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也总结推广了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海尔“人单合一管理”、中广核“核电纵深安全管理”等一大批管理创新典型,对促进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许多企业比较重视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对依靠管理进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视不够。加之管理效益也需要通过技术、产品、服务等体现出来,管理水平的提升一般需要长时间积累,不像技术引进和装备改造那样能够短期见效。这使得人们常常认为管理工作可以拖一拖、缓一缓,对加强管理的急迫性、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忽视、轻视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企业只有科技和管理两手抓,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硬实力,通过管理创新提升企业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二、着力解决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
经过40多年的摸索、学习和创新,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日益缩小,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和企业管理经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工业革命迅猛发展,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国际形势、市场需求、技术条件等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的管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需要着力解决。
一是管控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管控能力是衡量企业集团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国资国企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通过行政划拨、合并、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组建了许多特大型企业集团。民营企业的并购投资和兼并重组也十分活跃,形成了许多跨行业、跨区域、多层级、多业务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但这些集团的管控能力却并没有同步提升,存在着集而不团、管而不控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合并后的重组整合力度不够,使得管理层级多、链条长、内耗严重,协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表现在总部和下属公司之间的功能定位不清,权利边界模糊,职能交叉。集团总部或者越俎代庖,控制过度,使下属企业面临多头指挥,缺乏活力;或者出现管控真空,下属企业自行其是,导致许多潜在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影响企业的健康运行。
二是管理流程有待进一步理顺。组织与流程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效率。早在上世纪90年,针对传统职能化、科层制管理的弊端,美国便兴起了业务流程再造的管理变革热潮。中国一些领先企业,包括海尔、华为等也在90年代启动了这样的变革,有效支撑了企业的持续成长。然而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组织与流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管理阶段,即使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许多先进管理软件,企业管理能力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机构臃肿、推诿扯皮、沟通不畅、流程冗长、内耗严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三是管理信息有待进一步通畅。信息化是企业改善管理、适应市场和技术发展变化的重要举措。经过长期的努力,许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不断提高。但企业内部“信息孤岛”还广泛存在,企业管理信息分散,流通不畅,导致管理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时效性大大降低。在当前大数据应用的时代,企业要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应用,用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企业各类数据信息的高度集成、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探索依靠数据来决策、依靠数据来管理的新方式。比如制造业企业的研发、采购、物流、生产、库存、销售等环节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包括工序节拍信息、产品质量信息、物料流动信息、发货和收货信息、客户需求信息等。通过这些数据信息的集成和分析处理,能够消除生产浪费、等待时间浪费、工序浪费、库存浪费、运输浪费、产品缺陷浪费,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四是管理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根基,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做好。当前,有的企业认为生产经营已经自动化、智能化了,因此基础管理工作便不再那么重要了。这种认识我认为是错误的。虽然自动化装备、工业机器人能够根据指令自动完成任务,但是它们仍然需要输入程序。编程的工作便是基础性
工作,编程的水平就是基础管理的水平。近年来发生的企业安全生产事故、产品质量事故等,可以说许多都是企业基础管理松懈、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造成的。
三、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着力点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方位改变经济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化时代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新时代呼唤着新管理。同时,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条件。我们从理念到思维、从组织到流程、从方式到手段、从领导到员工都要变革创新。当前,要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全面”上下功夫。“全面”就是要综合系统地加强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借鉴西方已经成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过去十多年,我们抓住了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机遇,诞生了以阿里、腾讯、百度、小米、京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同时也引领了互联网企业管理的潮流。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向产业领域渗透,传统企业将面临一次凤凰涅槃般的升级换代,诞生于工业革命的传统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需要对企业管理进行一次综合系统全面的改造,重新认识企业中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技术与管理的关系、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着力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二是要在“适应”上下功夫。管理是企业主动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优化配置资源的过程。当前,企业管理至少要适应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个是适应宏观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变化。这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大背景,企业要围绕这条主线开展管理创新,提升发展质量。第二个是要主动拥抱数字经济、新工业革命,要将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转变为主要依靠数据、信息和知识,使数据资源真正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性、内生性要素。第三个是要主动适应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当前,80后、90后已经成为企业员工主体。他们普遍知识水平高,生活条件较好,且从小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中。许多企业中大学毕业生当工人、当操作人员已经很普遍。这就对企业领导提出了新要求。领导的观念和思想如何跟上时代变化?如何领导和管理这些员工?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当前企业领导面临的重要挑战。1978年,我曾经到瑞典去考察买设备。当时说下午 一个销售的工程师来给我们介绍产品,当时我们都很奇怪。怎么销售还有工程师呢?管销售 的工程师,是不是浪费了呢?说明瑞典国家工程师太多,还有销售工程师?下午一介绍才知 道,由工程师做销售,不仅不是浪费,完全是提高了销售水平。他从产品的性能、产品的功 能乃至生产流程、工艺条件,包括工艺参数,全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所以使得买设备就一目了然。回想一下我们当时什么人管销售呢?我那样在工厂当厂长,什么人管销售呢?那些不 干活的,岗位干不了的,什么也做不了的上销售当销售员,所以思维反差太大了,可以看得出来就是思维的理念有很大的变化。
三是要在“精准”上下功夫。效率与质量是企业管理永远追求的目标。泰勒的科学管理
使生产现场的管理效率实现了数倍提升。丰田借助自动化技术创造的精益生产方式创造了日本汽车产业新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也通过学习精益管理显著提升了管理水平。中车从2008年开始导入精益生产思想,从工位制节拍化生产开始,到精益产线、精益车间改造,再到精益管理体系建设,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夯实了企业管理基础,有效支撑了高铁的跨越式创新发展。今天,精益管理走到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精益管理思想结合,探索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管理,使管理的颗粒度、准确性、时效性、前瞻性有了显著提升。
四是要在“提升”上下功夫。创新无止境。丰田汽车花了近35年的时间才使精益生产方式获得成功。海尔创业30多年来,管理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从创业之初的“管理13条”整顿生产经营秩序,到80年代当众砸毁76台“问题冰箱”,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从90年代初发明OEC管理法,到90年代末期独创“市场链”经营,开展业务流程再造;从2005年开始的人单合一管理到2013年进行的“用户个性化、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转型。正是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持续创新精神,使海尔从最原始的经验管理一步步走到了世界管理前沿。中广核集团在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时,“一砖一瓦”全套引进法国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过30 多年的持续创新,他们实现了后来居上,核电机组走进了欧洲,研发设计和运营管理能力进入世界前列。时代在发展,市场在变化,尤其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更是如此。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持续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扎实推进管理创新,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努力开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联成立40周年 致力服务企业和企业家
4月3日,庆祝中国企联成立40周年座谈会在中国企联召开。中国企联会长王忠禹主持座谈会并讲话,中国企联创始会长、104岁的袁宝华为中国企联发来视频祝贺。来自相关部委的领导、企业家、行业协会代表、中国企联及各地企联代表齐聚一堂,总结中国企联成立40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展望下一阶段的企联工作。
中国企联是经国务院同意、在改革开放之初成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经济类型的社会团体。在40年发展历程中,中国企联在服务我国经济建设大局、履行企业代表组织职责、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推动企业家队伍成长、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社会团体。中国企联的工作受到企业和企业家的欢迎,得到党和政府良好评价,被民政部评为首批5A级社会组织和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连续荣获“首都文明单位”和“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中国企联创始会长袁宝华在祝贺视频中说:永远忘不了在中国企联与大家共同奋斗的美好时光,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为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郝鹏也发来书面贺信,祝贺中国企联成立40周年,并提出新的希望。
座谈会上,中国企联会长王忠禹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联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强调要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工作,自觉投身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注重汇聚优质资源提供服务,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注重做好雇主组织代表相关工作,进一步提高雇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助推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注重品牌活动开拓创新,体现协会服务功能、彰显协会影响;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中国企联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介绍了中国企联发展40年来服务我国经济建设,履行企业代表组织职责,以品牌活动服务政府、企业和企业家,推动企业家队伍建设,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情况,总结了中国企联发展的重要经验,并就下一步工作方向进行了展望。
座谈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赵爱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乐江,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等在讲话中对中国企联40年来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推动企业改革创新发展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希望中国企联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更加充分发挥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曾在企联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在发言中回顾了中国企联发展历程,对进一步发挥中国企联作用,服务政府、企业和企业家提出了殷切期望。刘石泉、熊群力、刘明忠、宋志平、蒋锡培、张道才、张玉良等中国企联企业界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全国性行业协会领导和部分地方企联代表在座谈会作了发言,赞赏中国企联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服务企业和企业家的努力和贡献,并对中国企联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希望。
中国企联名誉会长、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彦宁,中国企联名誉会长、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德成,中国企联顾问、原副会长陈清泰,中国企联原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兰通,中国企联原执行副会长蒋黔贵,中国企联原执行副会长陈光复,中国企联原执行副会长冯并,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企联特邀副会长邵宁等中国企联老领导、老同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石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熊群力,中国一重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国文清,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王会生,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化龙,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张晓刚,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道才,亿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荫环,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蒋锡培,金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锦方,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山东科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双珉等中国企联企业界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女企业家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等全国性行业协会领导,中国企联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驻会副会长黄海嵩、尹援平,各地企联代表等也出席了座谈会。
中国企联是经国务院同意,在改革开放之初成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经济类型的社会团体。其前身为1979年成立了中国企业管理协会。1999年,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企业联合会,完成了从管理协会向企业和企业家联合组织的转变。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实行两个名称、一套办事机构,简称“中国企联”。
中国企联自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支持下,坚持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宗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袁宝华、陈锦华两位老会长和王忠禹会长的直接领导下,贯彻“自立、自治、自养”方针,以“维权、自律、服务”为主要工作内容,加强“服务好、作风好、廉政好”和“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
40年发展中,中国企联在服务我国经济建设大局,履行企业代表组织职责,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推动企业家队伍成长,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中国企联的目标和任务得以进一步彰显。
中国企联是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的企业代表组织。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明确了中国企联作为企业代表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职责。中国企联与其他三方成员开展劳动关系领域重大问题协商,参与劳动关系领域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制定修订,加强对地方企联雇主工作的指导,为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企联积极发挥政府参谋助手作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针对不同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和企业改革发展中涉及的企业领导体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营商环境等重要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向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反映有关情况和企业呼声,为制定政策措施建言献策。
中国企联致力推动企业改革创新,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持续开展中国企业500强系列分析研究和发布工作,举办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审定发布了25届、3270项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举办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成立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加强企业管理科学研究。召开企业文化年会,推进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全国诚信兴商宣传月”系列活动,推动行业信用建设和企业诚信建设。
中国企联高度重视培育、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举办“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活动,开展“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与表彰,累计表彰了张瑞敏、柳传志等38 位“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获得者,徐乐江、马化腾、周厚健等1053位全国优秀企业家,促进形成尊重和支持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管理咨询与培训,办好《中国企业报》《企业管理》等报刊杂志,出版企业管理领域书籍、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高。
中国企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中国外交。中国企联代表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参加国际劳工组织各项活动,在国际劳工领域反映中国声音,维护中国企业利益。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等组织活动,开展与挪威、韩国、肯尼亚等数十个国家雇主组织交流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设立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网络秘书处,发起成立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推动相关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
经过40年发展,中国企联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社会团体。中国企联的工作受到企业和企业家的欢迎,得到党和政府良好评价,被民政部评为首批5A级社会组织和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连续荣获“首都文明单位”和“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来源: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