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运行协调处党支部学习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30日 字体显示:
 
 

  11月30日上午9时30分,电力运行协调处党支部召开支部会议,集中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会议由支部书记梁伟军同志主持,按照学习计划,会上,与会党员先后对“十八大”报告第四部分内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学习进行了自由发言,从不同角度交流个人的学习体会。

  梁伟军同志认为:报告提出要深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进一步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中国正处在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历史转折期,而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要求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同时还认为:十八大报告不仅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还强调“两个毫不动摇”——既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另一方面,要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切实落实好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相关措施。”

  程波同志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个企业投资什么、怎么投资、在哪里投资,政府应该引导但不是规定,这样才真正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自身发展规律,才有利于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表明,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中国巨大的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为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合作领域。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分布看,已经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骨干、以民营企业为血脉的格局。“这‘两个毫不不动摇’,就是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带动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高枫同志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实施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包括财税体制、干部和地方政府考核体制、收入分配体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要让所有的体制、机制都围绕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挥棒,而不是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GDP等外在指标。”

  李卓同志认为:政府必须改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从而让消费者不再担心医疗和养老,这样他们才能更有意愿进行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现有的机制、体制都是长期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任务。

  经过热烈的学习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报告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使我们明确了任务。

  支部书记梁伟军同志做了总结,肯定了学习成果,指出了学习不足,并部署了下一次的学习时间和主要学习内容。

  附件:支部学习十八大报告掌握的专有名词

  机制: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

  政策手段机制化: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各种政策手段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

  资本项目:一般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长期资本是指合同规定偿还期超过1年的资本或未定偿还期的资本(如公司股本),其主要形式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政府和银行的长期借款及企业信贷等。短期资本指即期付款的资本和合同规定借款期为1年或1年以下的资本。

  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背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将按照《金融服务协议》对金融业的要求和内容来运作,到2005年外商独资银行可以全方位经营银行零售业,此时如果我们仍坚持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将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加入了WTO还坚持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显然会违背同等国民待遇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即便我国引用各种例外规则坚持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在全方位放开经营银行零售业之后,监管资本项目资金流动的成本将会非常高,监管的效果也不可能好。因此,我国加入WTO后5年或稍长一点,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之下,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都要成为既定的事实。

  次区域经济合作:是相对于区域经济合作而言的,指若干国家和地区接壤地区之间的跨国界的自然人或法人,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在生产领域内,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而开展的较长时期的经济协作活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其实质就是生产要素在“次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趋向自由化的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主要表现为在这个地缘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因而,在经济范畴上,它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范畴。

  特征:(1)通常只涉及成员国领土的一部分;因此,其失败的政治风险得以分散;(2)建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一个国家可以同时参加几个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3)具有不同于贸易集团的开放性,其产品市场和投资资本都主要或首要依赖于本次区域以外的地区,不歧视非成员国;(4)有别于出口加工区,合作范围十分广泛,通常包括贸易、投资、旅游、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等;(5)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主要靠参与方之间的“协调”;(6)地方政府是次区域合作的主体。经济学家理查德?利普赛根据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级别,经典的将经济一体化分为六种等级递增的状态: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根据他的这一思想,以生产要素流动为尺度,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比特惠关税区更低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因为,其生产要素流动是要靠跨国性的“协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亚的次区域经济合作踊跃出现,主要有新-柔-廖、珠-港-澳、图门江地区和澜沧江-湄公河地区的经济合作。1989年,新加坡副总理吴作栋倡议,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和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群岛之间的三角地带建立经济开发区,并称其为“成长三角”。

 
 
 
 
 附  件:
来  源: 电力运行协调处
主办: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承办: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传媒业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