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络安全周
首页 > 专题专栏 > 网络安全宣传周 > 专家访谈

史安斌:打造网络安全的“桥头堡”和“主力军”

来源:

【字体:  】    【打印本稿】【关闭】

  
  

  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史安斌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重塑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微观层面上的日常生活琐事,还是中观层面上的组织结构关系,抑或是宏观层面上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无一不被这个“利维坦”式的赛博空间“一网打尽”。一方面,人们借助于互联网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互联互通、共生共享的繁荣和便利,另一方面,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色情暴力、诈骗盗窃等“毒瘤”在这个无远弗届的虚拟空间中蔓延滋生,给人类的安全和福祉带来了威胁。

  在此背景下,如何保障网络安全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都十分关注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同许多其他方面的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又进一步指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我们应当看到,网络安全与传统安全有许多本质的差别。鉴于互联网的特殊属性,青年人无疑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力量之一。据最新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占比最高。因此,青年人当仁不让地应该成为维护网络安全的“主力军”。

  作为互联网技术的策源地和头号强国,美国一方面对外推销“互联网自由”的理念,另一方面却一直把网络视为国家总体安全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巴马总统上任后,更是明确把网络安全视为维护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有力保障。2016年2月,白宫出台了《网络安全国家行动计划》(CNAP),这也成为他在互联网治理领域留下的一笔重要的政治遗产。这项国家战略中的最大亮点便是注重发挥青年人的“主力军”作用,把学校建成维护网络安全的“桥头堡”。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采用职业培训的形式。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尤其是知名的综合性大学,还没有把网络安全领域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列入议事日程。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网络安全的专业教育既包括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同时也涵盖了法学、金融学、管理学、心理学、军事学等多学科的课程,因此,我国综合性大学开设高水平的网络安全学位项目责无旁贷,应当与创建“双一流”的国家战略相结合,优先推动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中小学校也应全面普及网络安全和“数字素养”的教育,让更多的青少年以更有理性的态度、更为专业的方式地积极参与到维护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行动当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群策群力,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学校“桥头堡”和青年“主力军”的作用,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根本宗旨,才能推动我国的网信事业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发展,从而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发挥更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